2024年初,一部王家卫导演的《繁花》,让老上海滩那些充满生命力的女性再现。
当汪明珠在大雨中喊出的那句话——“我为什么不能是自己的码头?我就是自己的码头!”,正是那个时代上海女性划出的一道惊雷。
同年底,邵艺辉导演电影《好东西》成为年度现象级佳作。当故事的进度条被拨到当下,风风火火的汪明珠变成了“不完美”却洒脱的单身妈妈王铁梅。她不卖惨,不退缩,不纠结,敢闯敢拼,活成了这个时代女性最向往的“大女主”。
其实无论是汪明珠还是王铁梅,或是故事里更多女性群像,她们身上都流动着上海这座城市赋予的底气与色彩。那是一股特别的「劲」,是上海自开埠以来,无数抗争的、奔向革新的妇女们沉淀下来的勇气与力量。
这里是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地,第一所培养妇女干部的学校平民女校、第一份妇女刊物《妇女声》都诞生在上海;这里也是东西方文化缱绻交融的摩登都市,石库门间的旗袍倩影与百乐门舞池内的浮光掠影如蒙太奇般交织错落,渐渐形成了包容、柔软的城市格局。
多元文化的流入与加快速度进行发展的经济形态,为上海绘制了斑斓的历史画卷。成为民国时期标志的「上海摩登女郎」,不仅是时代下的女性群像,更是属于这座城市独有的文化符号。她们象征着精致的生活方式,以及开放的文化浸润。
它美,且美得很多元,美得很具体。可以是张爱玲笔下穿着旗袍摇曳生姿的顾曼桢,可以是80岁依然穿着得体的奶奶,可以是穿梭在写字楼展示才华的现代女性,也可以是秋天梧桐叶落,树影划过邬达克建筑的缥缈浪漫。
这种隐秘、感性的美,更适合细腻的女性。干净整洁的城市道路,街角偶遇的花店、咖啡店,一座有生活情调的城市,才能容纳女性丰富的情感。
五块钱一碗的葱油拌面,还是五百块的战斧牛排,免费的公园,还是数不清的展览,都可以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初到上海,有一个画面让我始终记忆犹新:外滩边森然伫立的万国建筑群中间,夹着一排烟火气小店,往上看是art deco建筑的艺术冲击,是印象中繁华、不可触摸的魔都,但我真正目之所及的,却是一群围坐在苍蝇小馆里笑谈的人们。
一个能做到融合的城市,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就是对女性较为友好的城市。它意味着包容与接纳,意味着女性在这里无需遵循统一的剧本,按部就班地生活,也代表着无论你有钱与否,总能找到一种适合的生活状态。
另一个上海对女性友好的证明,是这座城市提供了较为公平的女性就业机会。一方面,上海是一座轻工业的城市,且大力扶植女性创业,有更多适合女性施展才华和能力的岗位;另一方面,上海的就业环境普遍友好,鲜少会遇到岗位有性别属性的区别对待,而完善的劳动仲裁体系,也为女性提供了坚实的后盾。
除此之外,上海之所以成为Z世代女性最向往城市之一,离不开它DNA中流淌的女性元素。可以说,上海与Z世代的女性主义思想是同步生长的,包容环境为女性提供了交流的可能,生活在这里的女性又将女性主义实践到城市之中,形成了互相影响的关系。
这里有从「上海第一妇女用品商店」变身为「LADY 淮海」的女性综合体,引进为女流提供场所的沙龙等各种友好空间。
这里有参加不完的女性主义活动,她们走上街头,或在梧桐区的咖啡馆漫谈理想、交流思想,又或者是面向女性的“全女观影会”、“女性酒吧”,用个人的力量创建属于女性的小小“乌托邦”。
也有通过书籍传递能量的“女性书店”,你不需要再在成功学的畅销书里翻找女性主义书籍,无论是传记、哲学还是女作家的著作,这里都能找到。
这里接纳来自五湖四海的女性。百年前先驱的妇女运动精神,像一曲前奏,而如今,有更多的女性通过个人的方式,和上海这座城市一起续写余音。
有人说上海是一座冷漠的城市,其实不然。在我看来,上海恰到好处的边界感正是这个时代女性需要的。
这是一种允许别人做自己的包容,也是接纳“存在即合理”的松弛。无数被催婚、被指指点点的女性选择上海,不仅是地理上的逃离,更是转向更开放、温柔的城市环境。
这样的社会环境如何形成的?或许从上海本地女性身上能得出答案。大多数的上海妈妈,从小教育女儿要“靠自己”,工作、生活、婚恋,独立是最大的关键词。也难怪王家卫拍《繁花》时说,这是全国第一批经济独立的半边天,流淌在上海女性骨子里的,就是靠自己闯天下的硬气,婚恋不过是锦上添花。
于是,在城市间的人际交流下,上海女性身上“独立、自主、拎得清”的特质渐渐传递给了来到这里的女性们,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边界感——允许我们都做自己。“自我”,在这里绝不是贬义词。PAPI曾经在某档综艺提起,如果要给所有人际关系排序,“自己”是第一位,尽管当时有很多人抨击她的自私,但在上海,这种夺回自我的“任性”再自然不过了。
你会发现,年轻一代的上海妈妈有一种松弛感。母亲、妻子、女儿是她们的身份,但她还是她,这种自主权无法被剥夺。对于处在传统婚恋习俗下的中国女性来说,找到一个可以自由生长的城市太重要了,拥有一个不被打扰、不被催促赶上人生进度的生活环境,太重要了,可根据自己的节奏过人生,太重要了。
上海的步调可以很快,但对个体而言,你的人生时钟是可以暂时停摆的。短暂的GAP?不结婚生子?30好几还没有买房?这些困在人们头上的枷锁,在这里都可以卸一卸,而这一点并不分性别。我想,女性想要的友好城市,正是一个可以大胆做自己,而不用担心遭致非议的城市。工作、婚恋形式、育儿与否、生活方式,人生的每一个棱面都能由女性自己掌控,即使没有按照规定好的路线去走,也没关系。
对于“女性友好”城市而言,实打实便利女性的城市基础设施及商业氛围,也是一个硬性条件。毕竟,如果女性在这座城市连起码的安全感都没有办法获得,追逐梦想只能是一句空谈。
比如,看见女厕所排队的困境,适当增加女厕所的坑位数量;正视女性经期需要,在厕所配备免费的卫生巾,不再用“特殊日子”、“尴尬”替代月经的名字;配备第三卫生间(性别友善厕所)、无障碍厕所,便利不同人群使用。
上海有很多商业综合体都注意到了女厕的规划。新天地广场设置了楼层单独女卫生间,上海荟聚的女厕数量远大于男厕,且标识清晰、不会让人误解,还有像环贸iapm商场这样的综合体,在女厕内设置休息区,并提供棉签、化妆棉、护手霜等用品,给女性提供舒适的私密空间。
城市的公共基础设施也同样重要。上海公厕里装有卫生用品的便民箱,地铁夏季的“弱冷车厢”,车站等交通枢纽都提供应急卫生巾服务等等,让女性在这座城市里出行更舒心。
在很多城市,给女性提供的育儿帮助是很小的。从城市空间而言,不平整的道路,导致推着婴儿车很难顺畅通行,更别提只有楼梯的地铁站,备着大量育儿用品的母亲,几乎没办法独立带孩子出门。
如果你细心留意过上海的街道和公共场所,会发现近几年母婴室的普及数量非常多,美术馆、商场、火车站,甚至一些写字楼公司都配备了独立的母婴室,在上海徐汇区等地,还在公园设立了移动母婴室,在随申办app上就能一键查看离自己最近的站点。
一座城市拥有足够多的母婴室,能满足家长对婴儿的护理、喂养、盥洗等需求,也为哺乳期的妈妈提供了私密空间,在公共场合躲开他人目光喂奶的被凝视感,不必再出现了。
女性友好的本意,在于打破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就像上海长风大悦城设立的「男亲子卫生间」,解决了男厕所不配备父婴台的问题,方便爸爸带孩子出门的人群,同时它也在向大众传递一个信息:母职并非女性的专属,应该有更多的男性承担起照顾孩子的父职责任。
但仅仅为女性提供育儿空间并不够,2020年,上海市民政局宣布,“计划生育情况审核事项”推出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受理清单,成为全国第二个单身妈妈可以申领生育保险的城市,2024年,上海失业女性也能够轻松的享受生育保险金,很大程度上保障了女性单身育儿的经济困境。
同时,分布于城市间的绿地设施、公园休闲区域,也是女性友好的一方面。相较于男性,女性对开放的自然空间有更高的需求,这同样也是城市育儿友好的象征。
几乎每一位女性,都曾因为走夜路而害怕。电影《好东西》里,深夜归家的小叶得到王铁梅解围,展示的是女性间无言且默契的帮助,但如果,女性可以不必因为夜路而害怕该多好?
上海的夜晚路灯普及非常高,弄堂小巷里也有照明,公交站台、出租车停靠点也设计成开放式的宽敞明亮构造,让深夜等车的女性不必担忧黑暗盲区的危险。城市内还设置了“平安屋”等夜晚应急设施,保护女性安全。
我们究竟想要一个什么样的城市?想要性别不再成为对立标志,当旧的性别脚本不再适用时代,转而共同创造一种新的平等互联关系,一起去撰写未来的新可能。
想要的是女性可以勇敢说“不”的城市,是女性可以尽情享受公共空间不受阻碍的城市,是不会忽略女性需要的城市。
每年,都有许多女性带着梦想和期待来到上海,也有许多女性最终选择了离开上海。这是一座超级城市必然的人口流动,也暗藏着我们没办法忽视的现实困境。
的确,上海给了女性无限的机会和可能,但快速的工作节奏、日新月异的变革、以及被公认的“沪币”现象,或许还有来自女性原生家庭的压力,让外来女性想要扎根上海存在困难。
但即使回到了故乡,上海给予这些女性的影响依然在发挥作用。身边有不少选择离开的女孩,她们时常怀念在上海生活的日子,也会在自己现在的城市加以实践:试图复刻这里蓬勃的女性主义氛围,开一些气氛松弛、愉悦的咖啡店或者书店,在生活中向妈妈、朋友传递女性主义思潮,潜移默化中改变着更多城市发生变化。
上海,在很多女性心中种下了一颗“自由”的种子,就像已经被放飞的鸟儿不会再回到笼中,她们要去的,是更广阔的旷野。
当我们呼吁女性友好城市,本质是想发起所有人对城市空间建设的思考,为所有人争取一个更宜居的城市。
根据联合国女性友好城市联合计划的定义,女性友好城市是“所有居民都可以平等受益于摆在他们面前的金融、社会和政治机会的城市”。“女性友好”所寻求的并非是性别特权,而是对不同生理结构的平等关注,对城市中相对的尊重。
或许女性友好的城市愿景并不遥远,它可以是宏大的社会议题,也可以是再平凡不过的细碎日常,理想的新城市就在这些生活的切面,渐渐发生。
作为一个“沪漂”,我从没想过能否留在这里,但我珍惜在上海生活的每一个片段。
这座城市教会我成长,给我试错的机会,允许我不按照旧的剧本表演乖顺,就像千千万在上海努力生活的女性一样,我们与这座城市彼此尊重、互相热爱。
最后,在这个纪念女性争取平权的节日,祝所有女性都能旺盛生长,快乐、勇敢、自由自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完胜!米切尔30+5+4,阿德巴约24+9+3,感谢勇士:黑八奇迹没了
中国拒收波音后,特朗普拉拢70国,中方代表用一句线岁张国立演情侣,二人同框腻歪,画面就尴尬了
《编码物候》展览开幕 北京时代美术馆以科学艺术解读数字与生物交织的宇宙节律
比心的那一刻心都化了! 两个多月宝宝跟妈妈互动比心 网友:怎么能拥有同款宝宝?